人间又是五月天,呼和浩特的那株丁香,已经亭亭如盖。
丁香花没有杏花之热烈,亦不像桃花那样灼灼和蓬勃,更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它的花色比梨花的白虽多了一点艳,但艳而不妖饶,甚至还有一丝幽怨的静之美。
对久居青城的人来说,每年春天,那一片片、一丛丛白色、紫色的丁香花成为很多人的一种期盼,期盼那熟悉的花香,期盼那特殊的气味。
丁香花开在四五月间,每每遇见,看到一路繁花,闻到满园的芬芳,收获的是惊喜,更是希望……
在花语里,丁香寓意着勤奋、谦逊。
丁香的花不大,但一簇簇聚在一起代表着团结就是力量;她个性谦逊不张扬,默默发力有内涵。她不择土壤,不畏严寒,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土壤里,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1986年4月,丁香花被确定为呼和浩特市的市花,而呼和浩特也成为最早确定丁香花为市花的城市。从此,丁香以朴实、清香、淡雅的形象成为塞外名城的象征。
丁香美,只是开在百花绚烂时,相比于那些艳丽的花儿们,它并不夺目。春日里寻花,丁香不用寻,随处走走,总有一抹清雅入眼,总有一缕幽香入心。
盛开的一树树丁香花,给塞外青城增添了浓浓的诗意 。
丁香花的别名是瘦香娇,百结,情客,觉得这“情客”尤为形象,它花蕾好像结,似愁心不展,且古代诗人也多以丁香写愁情,香悠悠,思悠悠,情悠悠,往事悠悠。
李商隐就在《代赠》中写道:“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花开相似,又笑对东风,人却不同,忆往昔如梦。丁香一朵,情味甚浓!
…………………………………………………………………………………………
丁香树耐寒耐旱,喜阳光,被广泛种植于公园庭院,街路两旁。盛开时如云似锦,芳香清冽,闻香赏心,观色悦目,自古以来就颇受人们的喜爱。
近些年来,丁香树被广泛用于呼和浩特的城市园林绿化中,在城市的主次干道,公园、小区,丁香树随处可见。
丁香树的生命力顽强,不娇气,在呼和浩特地区的沙石地、黄土地、红土地等各种土质都能生长。第一次栽种时浇几次水,扎下根就能存活。到了雨季,丁香树尽情地生长,即使是在春秋季,只要给它浇点水,它也能长得枝繁叶茂。
据说,中国的花叶丁香经丝绸之路通过波斯传入欧洲,在东非高原的坦桑尼亚,有个面积约900多平米的奔巴岛,长了360多万株的丁香树,被誉为世界上最香的地方,又称为“丁香岛”。
丁香岛虽遥不可及,但眼前的丁香花幽幽雅雅随意绽放,香气弥漫在空气里,飘散于春风里,浸润到人的心里悠悠闲闲。
在呼和浩特,丁香最先被人们所熟知是源于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将军衙署里那几株古丁香。
据《呼和浩特古树名木》里记载,将军衙署的4株古丁香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19世纪中叶从北京颐和园移植而来。从皇家园林到塞外边疆,千里迢迢,这几株丁香树苗是怎样被视若珍宝精心呵护才最终成活,在呼和浩特生根发芽。
风云百年,流金岁月。当年那几株小小的丁香树苗经过岁月洗礼,如今依然枝繁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们高约五六米,根部有的如虬龙盘绕,有的笔直苍劲,深深扎在土壤里,有力地吮吸着大地的养分。
满庭满院,郁郁葱葱,花开之际,芳香扑鼻。有多少人远道而来,到这座院子里,看看这丁香花,在树下伫立一会儿,只是为了在心里与呼和浩特这座城市,默默打个招呼。
论古老,呼和浩特的丁香其实还年轻,只有180多岁,远不及其他城市上千年的古树;然而,丁香身上具有的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征,它们从不畏惧艰苦的生活环境,努力生长,就像生活在呼和浩特的人们一样。可以说,丁香树在呼和浩特扎根的那一天,就已融入了这个城市。
就是这样的丁香,令人情有独钟。于是,常有人说,因是呼和浩特的丁香,便胜过了世间一切的丁香。
你可能也喜欢
- 细数“不敢公布的真相”,柯文哲阵营批民进党完全执政,完全掩盖
- 安徽太湖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12人死亡2人受伤
- 宜宾市医保局到叙州区调研指导全省医保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上线工作
- *ST天成继续涨停 A股妖王之路再次开启
- 苗霖:评书足球?其实,我不是想出名 |人间
- “林妹妹”王文娟逝世,送别
- 李兆会被悬赏,这些年摔倒的首富,重庆山东江苏3人破产,2人更惨
- 高血糖也有征兆,4种现象一出现,是血糖往上爬了
- 宝塔区市场监管局与区果业局调研有机苹果示范园创建工作
- 拜登的总统职位,危?
- 全球十大战争大片,战争电影排行榜,战争远比想象中更惨烈
- 郑州暴雨背后原因分析,给人们的三大启示
- 时隔10年,“海王”再次抱起“龙妈”,《权力的游戏》温情再现
- 阿联酋教授:未来几年的趋势是,在所有领域,“中国越来越多,美国越来越少”
- 美国维斯塔号游轮疫情可能已经严重扩散
- 郑州撤掉道路隔挡建花坛 市民:原本不宽的路更窄了
- 二哈跟“迷你马”一起生活,没想到几个月后,主人却笑翻了
- 有实力才会有自信 陌陌主播鱼妹Miya清唱《丫头》
- 教育部发布通知,专科生“喜大普奔”,2点变化开启逆袭之路
- 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访越南,专机神秘推迟三小时,“阿富汗效应”如影随形